
台湾的政治发展现状反映美国战略退缩下,各国所须付出的和平代价,实则还在未定之天,但做出改变是避免不了的。美国治下和平瓦解的冲击波,现在最明显是在第一岛链的亲美第一线。
最近在台湾赖清德宣布17项国安因应措施后,两岸民间交流直接进入冷冻库,军事上互别苗头的军演则在升温中。赖清德这一突如其来的政策宣示,给目前看起来还未正式上路的美中关系投下变数,也使得两岸问题很可能取代关税问题,变成未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谈判时的主议题。
台湾方面趁着国际社会聚焦在贸易关税战、俄乌停战等重大事件之际,突然将“对敌”政策调整成强硬路线,用来突袭美中两国,或许是一种有人认为高明,却也有人认为莽撞的做法。
高明的理由是,在国际龃龉频传的时机下,强硬做法虽会让军事对峙升温,却不容易成为国际新闻焦点;可是对内部而言,尤其对统合台湾的不同意见及强化军备来说,则是有利的。同时,在俄乌谈判停战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强硬做法也不会有马上引发两岸之间热战的疑虑。
莽撞却是因为这样近乎全面停止两岸交流的做法,非常容易被国际社会理解为是要改变现状,向“台湾独立”再往前迈一步。这无异于让台湾的形势发展离“和平”越来越远,并走向“战争”的死胡同。正如新加坡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指出的,台湾推动独立,实际上是把自己“锁进一个小监狱并扔掉钥匙”,而且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地缘政治风险,即邻近台湾的国家的外交态度,恐怕一旦台海发生战争,绝大部分邻国会毫不犹豫就对中国大陆表达支持。
不过,无论是高明还是莽撞,若仅从台湾内部政治整合及涉及美中台三方政治互动来理解这件事,或仅从外部地缘国际现实来理解这个发展,恐怕都有见树不见林之虞。那是因为,这一现状的改变,牵涉到美国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瓦解趋势的影响。
美国治下和平顾名思义,就是由强大的美国主导全球地缘政治安排所带来的相对和平局势,但这样的和平,却须仰仗一个愿意向全球“无偿”输出军援(当然若从美元霸权与美国贸易利益来看,这并非完全无偿),并扮演好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国。
不过显然,特朗普政府无意再继续这样的军事外交政策;相反的,无论特朗普言论或谈判策略有多反复,但在他谈话中,原则上所揭橥的美国孤立主义倾向,及所带来的美国战略退缩这一立场,特朗普从不动摇。
这也就是说,过去数十年来,世界各国维系和平所须付出的代价,已发生深刻改变。这不仅仅是说各国要大大增强国防预算而已,而是还要考虑,在美国军力退缩及其他相对大国的军力扩张之际,要如何应对新局面,并维系这个可能更为脆弱的和平。例如,欧洲各国面临俄罗斯的威胁,几乎全都提出增强国防预算的因应措施。
赖清德提出强硬国安政策的做法,必须要放在美国战略退缩的局势下,才能更贴近他的决策思维。试想,一个公开宣示自己是“务实”台独工作者的人,在美军渐渐收缩在第一岛链的部署之际,若要持续走亲美路线,他还能怎么做?要付出改变立场的代价,变成类似国民党的亲美和中吗?
就有质疑者分析指出,走国民党路线未必不会变成附庸,或者就能勉强维系和平局面。换句话说,亲中了还能亲美吗?不要忘了,过去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还能够跟中国会谈,是建立在美军军舰能在关键时刻巡航台海,及美国有大量驻军部署在东亚各国基地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强硬的国安政策,或许正是赖清德要维持相对独立现状能想到的少有的方式。换言之,这正是他在美国战略退缩后,要付出的和平代价。当然,这个代价到底要多大,才能真正维系台湾亲美的现状与路线呢?台湾目前所提的强化军备预算,真的足够吓阻军力强大的中国吗?还是如美国某些人所说,至少要占政府年度预算的10%才够呢?
同时,采用对付特定“言论”而非仅针对暴力“行为”的国安调查方式,真的不会造成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的限缩吗?真的不会产生言论的寒蝉效应,使人民在说话前先自我检查吗?例如,不能说中国“武统”台湾,那可主张“和平统一”吗?国安先行的言论自由标准,是否最终会让台湾付出政治威权化的代价?这些目前都没有答案,必须继续观察后续效应。
从台湾的政治发展现状,可以说,它反映美国战略退缩下各国所须付出的和平代价,实则还在未定之天,但做出改变是避免不了的。美国治下和平瓦解的冲击波,现在最明显是在第一岛链的亲美第一线,如再连结这短短几个月发生的政治变化,像韩国总统尹锡悦宣布戒严、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对付前总统杜特尔特等等。
什么时候,美国治下和平瓦解的冲击波会来到海啸第二线的东南亚诸国?我想身为东南亚人,现在开始思考这一可能的和平代价,还来得及。
(作者是马来西亚与台湾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