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今年独立60周年,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桥梁的民情联系组(REACH)则庆祝成立40周年。民情组自1985年成立以来,承担着收集民意、反馈政策意见的重要角色。然而,在信息渠道日益丰富、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情组的运作有必要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加以调整。
民情组的前身是民意处理组(Feedback Unit)。当时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有限,政府主要依靠报章、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民意,民意处理组成为政府收集公众反馈的重要平台。2006年,它改组为民情联系组,促进政府与民众的双向沟通。随着互联网和社媒的普及,民众如今有更多表达意见的途径,并可迅速形成舆论压力,影响力远超传统的对话会和意见收集机制,为民情组的职能带来新挑战。
自2023年以来,民情组举办了87场对话会、77场意见站活动和19场网络交流,累计触及约30万人。虽然该组织过去几十年不断扩大接触面,但与某些群体的互动仍不足,如果要加强与边缘少年、性工作者等小众群体的接触,倾听他们对各类议题包括敏感课题的看法,就有必要增强跟专门团体的联系与合作。这些团体对特定群体有更深入了解,能够精准锁定目标,确保收集到的意见更有代表性,让政策制定更符合实际需求。
民情组主席、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坦承,收集民众反馈有时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要让人们敞开心扉,分享内心深处的想法并不容易。民情组正尝试用创新的沟通和互动模式,例如通过心理学和辅导等方式,促进深层对话。
然而,收集民意的方式太正式,会让人们觉得拘谨,不愿意表达真实想法,若采用更轻松、自然的互动方式,把民意收集变得更像朋友聊天,效果或许会更好。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往往更愿意表达真实想法。民情组的对话会要求实名参与,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也可能导致部分群体的声音被忽略。部分群体由于身份或立场的敏感性,可能不敢在官方场合公开发言,从而限制了议题的触及范围。
一些涉及种族与宗教等敏感课题的讨论,须要在理性的环境中进行,而非在网络上形成情绪化的交锋。民情组应致力于提供安全、包容的交流平台,邀请多方代表参与理性探讨,避免民意被极端化或误解。总理黄循财星期六(3月29日)出席民情组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时便指出,新加坡正变得越来越多元,民情组必须重新定位,在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搭建沟通桥梁,为不同背景的新加坡人创造更多安全空间交谈。
过去40年,民情组见证新加坡社会的变迁,也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虽然社媒已成为民众发声的重要平台,但民情组仍可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运作方式,继续在多元观点中寻找平衡,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对话,让新加坡在开放、包容、理性对话的环境下,共同迈向下一个60年。要鼓励更多民意的反馈,首先就必须具备更多表达的空间,特别是培养勇于表达的社会文化。除了政府,公民也希望知道民意动向,鼓励各机构公开民意调查结果,让公众了解自身意见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意见如何影响政策,可激励公众各抒己见。
过去一两年,公众的反馈直接推动一系列关键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例如灵活工作安排、额外父母共用产假、共同前进配套(Majulah Package)等。这些政策变化反映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更贴近民众的需求,展现出务实的治理风格。倾听民意固然重要,但政府也须避免陷入民粹主义的陷阱。特别是在社媒时代,舆论的放大效应可能导致某些情绪化、短视的诉求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政策制定偏离长期利益。因此,培养积极表达的社会文化,才能让真实的民意不被虚拟操控的舆论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