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绍香:浅谈新移民的融合

转眼间,我已经在新加坡生活20多年。从大学毕业后踏上这片土地,到如今把这里视为家园,这段旅程充满挑战与成长。回首当时背井离乡,成为新加坡的异乡人,如今我的孩子已经是地道的新加坡人。这原本不在我的计划之中,但人生充满未知,每一次选择都塑造今天的自己。在这段旅程中,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经历与感悟,希望能为新移民提供一些借鉴。

对于第一代移民,尤其是成年后才迁移到新加坡的人,融入本地社会的难度可想而知。没有从小就接受本地教育,没有在本地生活,我们的融入往往只是表面而肤浅的。尽管如此,既然选择移民,我们必须主动去了解并遵循本地的法律法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种族的习俗与禁忌。

与本地人交往时,基本的礼仪和尊重至关重要,必须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礼貌地与邻里打招呼,积极展开交流。然而,建立深厚的友谊却充满挑战。成长环境的差异、教育背景、文化习俗、饮食偏好以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不同,常常让我们的交流仅停留在表面话题。尽管如此,能够互相尊重和理解,并友好相处,本身已是一种可贵的包容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本地人对外来者表现出接纳和善意,而外来者也能在这个异乡靠着自己的努力立足和生存。

初到新加坡时,尽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但这些知识和认知往往是浅显的。真正的深入理解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本地人的接触中慢慢积累而成的。

在工作中,我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同事互动,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沟通风格和处事哲学;在社区里,通过邻里互动和参与节庆活动,逐渐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孩子的学校教育,也让我有机会更深入接触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然而,尽管我们不断努力融入,第一代移民仍然受到深厚的文化根基影响,我们更容易与有相似经历和背景的人建立深厚友谊,而与本地人的关系往往保持在一定距离。

相比于我们这一代,在新加坡成长的下一代,他们的生活圈子完全本地化,融入社会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他们从小在本地学校接受教育,与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玩耍,建立友谊。他们不仅习惯新加坡的生活方式,也更容易接受这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则。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更接近本地人,而我们口中的故乡,对他们而言却成了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我们希望他们能继承父母辈的“根基”,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接受他们作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因此,我认为“融合”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求同存异。融合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根基,而是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和尊重本地的文化习俗。融合也不是毫无界限地闯入本地人的生活,而是彼此之间保持必要的空间与界限。生活在本地,就是融合的最佳途径。

回顾这20多年的历程,我经历许多挑战。刚来时,曾因陌生的环境和文化感到孤独和不安,也曾因面对全然不同的职场环境而无所适从。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学会欣赏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移民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对于新移民而言,关键在于珍惜这段经历,在尊重和理解本地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文化根基。真正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正如古语所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才是最好的见证者。

当我们每天与本地人一起工作、生活,逐渐适应环境,与这片土地的联系愈加紧密时,我们自然而然成了真正的新加坡人。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认同的变化,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属。

作者是公司财务人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