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达:特朗普应记取欧洲历史前车之鉴

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的外交举措,引发深远的地缘政治连锁反应。他单方面调整对俄策略——包括释放与俄罗斯展开高层对话的模糊信号、威胁暂停北约军费分摊义务、启动从德国与波兰及罗马尼亚的驻军撤离计划——已实质性动摇北约东翼成员国的安全信任基础。对波兰等直接面对俄罗斯地缘压力的国家而言,白宫政策的不可预测性,迫使各国重新评估传统依赖美国安全庇护的战略逻辑。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政策混乱,客观上加速欧洲战略自主意识的觉醒。尽管欧盟短期内难以填补美国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潜在缺口,但北约体系主导国单方面弱化安全承诺的行为,已暴露出”大西洋主义”联盟模式的系统性危机。欧洲各国正被迫直面一个历史性命题:当跨大西洋关系的基石出现裂痕时,如何构建不依附于美国意志的独立防务架构。

波兰的焦虑具有典型意义。华沙官方始终将俄乌战争视为决定东欧安全秩序存续的关键战役。乌克兰自由就是波兰自由。历史上,反德同盟放弃捷克斯洛伐克,接着放弃波兰,并没能防止二战爆发。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发现教训和寻找导航。

“第一次以悲剧收场,重演时就变成了一出闹剧。”这是19世纪的马克思说的。波兰人一般不愿说出这个名字。不过这一论断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近期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亦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得相似的轨迹。

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美国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现象使人不禁回溯至18世纪的欧洲。彼时,在腓特烈二世的统治下,普鲁士(前身为勃兰登堡公国)逐步走向强盛。腓特烈二世麾下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多次发动战争,侵占他国领土,掠夺他国臣民。新纳入的领土带来新的人口资源,为军队扩充提供条件。随着军事力量不断壮大,普鲁士的侵略野心愈发膨胀。尽管腓特烈二世兼具开明君主与诗人的身份,但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两个世纪后,他成为希特勒尊崇的历史英雄,便是这一影响的有力例证。

18世纪,西里西亚战争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战争,导火索是普鲁士对邻国萨克森的入侵。为维护自身在诸多德意志邦国中的霸权地位,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也卷入其中。俄罗斯伊丽莎白女皇对腓特烈二世的侵略行为非常不满,因此选择站在普鲁士的对立面,反对他的扩张。随后,联军迅速攻占柏林,普鲁士一度面临覆灭的危机。然而,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俄国女皇离世使崇拜普鲁士的彼得三世登基。彼得三世在执政初期,尚未做好统治庞大帝国的准备,甫一登基,便做出在战争近乎胜利之际撤军的决定。当然,他也如愿获得普鲁士勋章。彼得三世这一决策,导致反普鲁士联盟迅速瓦解。尽管此后欧洲的战争仍持续数年,但普鲁士由此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避免亡国命运。此后20年,普鲁士迅速走上吞并他国的道路,波兰首当其冲,遭到瓜分。

今天的俄罗斯就像过去的普鲁士,如果不被阻止,后续就是更多的扩张行动。普京的成功会让俄国人和全世界都相信,侵略他国是大国解决自身问题的好办法。对普京的讨好,对乌克兰的贬低,很可能会犯下彼得三世的错误,让现代帝国主义者获得喘息与重生的好机会。

回顾历史,好战的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以及纳粹德国,都企图通过征服他国来实现领土扩张;他们的侵略行为给世界带来的只有巨大灾难。直至1945年,希特勒的军队仍在负隅顽抗,他们妄图重现“勃兰登堡奇迹”,但终究未能改变失败的结局。

彼得三世的统治极为短暂。他热衷于狩猎,不符合东正教对统治者的期望,最终被杀害,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俄罗斯王位。值得一提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彼得三世一样,也是一位德意志人。

和平是珍贵的,但不计代价的和平,长远来说可能是会导致更多冲突的错误。如今的西方,局势越来越像18世纪,欧洲人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学会正视历史。希望美国也能以史为鉴,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Piotr Karpinski是波兰中文翻译工作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