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国消费回暖的3月,中国首都北京仍未走出寒冬,单月消费大跌近10%。受访学者分析,北京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受大宗消费拖累,也反映消费者信心不足。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简称社零)总额同比下降9.9%,其中,餐饮收入下降3.1%,商品零售降幅则高达10.6%。
受3月数据拖累,今年一季度北京社零总额同比降幅扩大至3.3%,而同期全国社零总额同比增加4.6%,意味着北京与全国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分商品类别来看,在“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全国数据大幅增长的情况下,3月北京通讯器材、汽车、家用电器零售额分别下滑38.2%、20.2%和6.7%,显示“两新”政策在北京效用减弱。
不过,3月北京金银珠宝类消费却同比大增28.5%,这也是除了粮油食品增长1%之外,唯一出现正增长的消费品类别。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姚洁璐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3月北京社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受汽车、通讯器材等大宗消费拖累。
姚洁璐指出,餐饮消费持续走低,黄金消费持续增长,也说明消费者信心不足,意图规避风险。“但在中美贸易战、全球经济动荡下,消费者降低消费的行为也很合理。”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则认为,北京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因此在春节长假结束后,以餐饮和旅游为代表的假期消费3月会出现较明显的下滑。
在商品零售方面,沈萌指出,北京等一线城市去年率先推出消费品补贴政策,但随着大部分消费需求得到释放,这类政策的效果难以持续。
今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在各项工作首位;同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提振消费细节。
北京在中央作出部署后,今年3月也出台提振消费行动方案,推出近30条具体举措。在全国通用的消费补贴之外,北京还推出餐饮消费券、3C购新补贴等;针对汽车消费,还推出汽车消费券、汽车报废更新补贴,以及汽车置换更新补贴。
沈萌说,北京的消费状况,本质上是当前的经济现实决定的。一方面,经济疲软、民众收入预期降低,这导致消费的可持续性减弱;另一方面,作为财产蓄水池的房产价格走低,也对消费者心理产生负面冲击。
姚洁璐认为,一线城市家庭杠杆率相比三四线城市更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
北京市统计局上周发布的调查显示,今年第一季北京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9.1,虽然比上一季增长4.4点,但仍处于弱信心区间。其中,就业满意指数为80.8,比上一季下降4.3点。
沈萌说:“虽然促消费政策还在延续,但在大家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消费的劲头就不如去年那么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