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国两会后的首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将从来临的星期天(4月27日)起在北京召开,除了向来都受关注的人事任免案,这次会议最受瞩目的要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审议。

算起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大约是在一年多前起草。据中国媒体报道,2023年11月官方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起草这份法案。

去年10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2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一部新的法律草案,很少在连续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但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很快又在今年2月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提请二审,并增加了包括“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不得向民营经济组织摊派财物”等新规定。这样的推进速度,显示官方对这项立法工作还是很着急。

根据全国人大的立法法规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要经过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也就是采用“三审制”。过去也曾有法案在“三审”后,仍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当年争议不断的物权法就经历一波三折,最终一共进行七次审议,才在2007年付诸表决,创下中共建国后的立法纪录。

不过,鉴于各界对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高期待值,以及重振民企信心的迫切性,如果不出意外,中国首部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标志性法律,很可能会在下周通过。

回想起来,3月全国两会期间,这项法案的审议没有进入全国人大年会议程,一度引发揣测,当时甚至出现“民营经济促进法难产了”的传言。这些传言在法案重新提上议程后将不攻而破,但这些猜测、议论和担忧,也恰恰说明让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保护有法可依,已经让大家久等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领域向来都是中国经济的一把重要力量。中国官方常用“五六七八九”来概括民营经济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企业数量。

但与此同时,民营领域在中国经济中享有的地位,并不与这些数据成正比。尽管官方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地位始终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官方刻意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也恰恰说明这段关系还不够亲。且不说民企在市场竞争、融资能力、权益保护等方面向来都处于弱势,常常连简单的不被打扰都是奢望,民企动不动还会成为行政干预、权力滥施的受害者。

2017年中共十九大以来,民营领域经历了相当折腾的一段时期。从2018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私有经济消灭论”在舆论场上甚嚣尘上,到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一批民企在封城防疫下被迫倒闭,再到官方连续整顿房地产、教培、平台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让民企接二连三遭遇重创。疫情后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一些地方上的执法机关又闹出以各种名目到异地对民企巧取豪夺的“幺蛾子”,民营领域的信心陷入多年来的低谷。

促进民营经济的立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重振民企信心而启动,它与当下中国正面对的对美关税战没有直接关系,但这部法律在这个时间点上呼之欲出,相信会在内外交困的大环境下,至少在内部给民企吃一颗定心丸。

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后,北京和华盛顿陷入对峙,眼下任何一方都不肯在僵局中“先眨眼”。很多学者、西方媒体最近在分析中美关税战时,都会不约而同提到“韧性”二字,认为过去中国人反复经历过的艰苦,在他们身上嵌入了一股坚韧,习惯“吃苦”的中国民众更能顶得住压力,这也是中国高层在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下,有“奉陪到底”决心的重要原因。

中国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占据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持续的高关税下,作为外贸主力军的民企也首当其冲。过去几周,中国各大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关税暴击下外贸人的声音,很多小商家一面发愁,一面相互支招、抱团取暖,还有人自我鼓励“要和国家同甘共苦”,听着让人心疼。

中美之间的关税谈判不是这些企业能左右的,接受“吃苦”可能是唯一的出路,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能在内部创造更稳定的营商环境,给民企更宽松的空间和更大的安全感,至少能缓冲来自外部的一部分压力,这相信也是民营经济促进法在这个时候出台的迫切性所在。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