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彭博社
作者:Shulun Huang、Ye Xie、Rebecca Choong Wilkins、Betty Hou
在去年9月一次罕见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推出刺激举措,引发外界对十年来最大政策转变之一的乐观情绪。但自此以后,期待更多政策支持的市场观察家却百思不解。
央行的政策立场虽是14年来最偏向宽松,但已有近半年未再降息。官员们多次暗示要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结果却是只闻楼梯响。中国也已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大幅收紧了银行间流动性。
政策未有新举,不但导致经济缺乏刺激,外界也推迟了2025年货币宽松的预期。北京方面的优先议题转向更着重人民币,花旗、野村及渣打等全球银行纷纷预期央行要到第二季才会降息,而非第一季。高盛也警告称,中国会延后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Gavekal Dragonomics中国研究副总监Christopher Beddor表示,潘功胜领导下的中国央行已经发出了很多政策信号,通常也会切实执行,但并非百分之百。危险在于市场可能开始质疑他在其他领域发出的信号,例如汇率政策。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公开批评中国央行的改弦易辙,可能引发官方的强烈反驳。但一些分析师的报告体现了这种不确定性,渣打银行表示,最近的决定已经引发了“对政策方向的困惑”。
由于北京方面没有明确解释,因此对于政策态度转变的说法很多。TS Lombard的经济学家将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战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央行优先考虑的是稳汇率而不是降息,形同让利率成为关税的人质,模糊了经济和汇率目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央行收紧而非放松流动性是为了敲打债牛:他们可能会在所谓的避险资产中遭受损失。但在经济陷入通缩的情况下,尚不清楚潘功胜能否长期拒绝降息。
AXA Investment Managers亚洲(日本除外)核心投资的投资长Ecaterina Bigos指出,另一种解释是:美联储持续打击通胀正在发挥作用。该公司管理超过8000亿美元(1万0680亿新元)的资产。她说,潘功胜正在等待鲍威尔先采取行动。
Bigos对彭博电视台表示,他们需要了解关税的影响、规模和时机,以便制定自己的货币和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