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除了具备中西方文化特色,也拥有263个岛屿和1180公里的海岸线,自然风光美丽。但港府一直未善用这些资源,很多海岸缺乏创新的旅游项目,只以海滩度假、水上活动为主。此外,部分偏远岛屿的交通不方便,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例如码头、水电供应,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等。
以西贡万宜水库东坝为例,那里风景宜人,近年成为小红书推介的旅游热点,经常吸引大批旅客到访。不过,目前只有一条专线小巴由北潭涌往返万宜水库东坝,而且仅在周六、日及公众假期运作,20分钟一班,每班车只能载10多位乘客,交通配套远远跟不上旅客的需求。
上月底,大批大陆游客到东坝打卡,在晚上回程的高峰时刻,一度有数百人排队等候小巴离开,苦不堪言;加上东坝有很多“黑的”,针对部分着急返程的旅客坐地起价,动辄加价三、五百港元,结果在社交平台传出去后,严重损害香港作为旅游城市的声誉。
旅游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冠病疫情前占本地生产总值约4.5%,提供逾25万个就业机会。前年初全球开始复常,香港旅游业也逐渐迈向复苏,但近两年效果未见突出。港府见海岸旅游潜力大,在去年10月公布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发展岛屿及海岸旅游。
时隔半年,有关政策终于有新的进展。香港发展局上星期邀请市场人士在未来三个月内,就三个位于海岸的地区递交发展意向书。
当中的“前南丫岛石矿场用地”,拟发展为度假及户外康乐用途,暂定在明年下半年招标,预料需时约六七年完成建设。相关用地可发展土地面积达25公顷,并有10.8公顷水体可用作游艇停泊处,5.7公顷水体可用作水上运动及康乐活动。
“南大屿生态康乐走廊”则涉及长沙、贝澳、水口及石壁一带的发展,计划在2027年招标,可发展的土地面积约有9.3公顷,包括1.5公顷湿地管理。
至于“尖鼻咀及白泥”发展项目,官方有意在2028年初招标,可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为87公顷和33公顷,可以设立生态旅游及康乐设施、养生中心、度假村、餐饮和娱乐设施等。
旅游业界人士普遍相信,港府这次提出发展的“南大屿生态康乐走廊”三地,均位处岛屿或近岸地点,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若能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将有助香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但开发这些地方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建设基础设施和改造环境,难度也不小。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日前在北京会见到访的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时,也特别提出关注香港未来如何善用海洋等旅游资源。
事实上,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游客数量的增加,相关项目极有可能对香港岛屿和海岸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也令香港发展海岸旅游陷入两难困境,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长远而言,香港旅游业更须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难题。
与香港只有一海之隔的澳门,日前刚刚公布今年比去年提前11天录得入境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回复到2019年疫情前同期的九成半,反映澳门旅游吸引力在复常后持续提升。
相比之下,香港官方暂时仍未公布最新的访港游客数据,但今年累计首两个月合共录得840万访港旅客次数,明显未追上疫情前水平,揭示香港的吸引力已经不如昔日。
香港旅游业界更担忧的是,纵使香港努力举办大大小小的高知名度大型演唱会和运动项目,旅客人数稳步上升,但游客在香港的消费力却明显的下降。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早前公布“访港旅客入境旅游相关的消费报告”显示,去年大陆过夜旅客人均消费下跌两成三,至4958港元。
陆客在香港消费力下降,除因近年旅游模式转变,大陆经济不景气,也因为香港商品的价格已经没有优势。摩根大通3月底的报告指出,大陆客在港购物奢侈品平均仅便宜4%,但在日本购物则平均便宜18%,在法国购物平均更便宜24%。相关数据解释了为何过去一年香港推出多项旅游支援措施,例如扩大个人游及增加免税额,游客数目有回升,但消费却有所减少。
毋庸置疑,香港旅游业在疫后亟待转型,化被动为主动,开发更多新的景点。香港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交界地带,气候全年温热,发展岛屿及海岸旅游无疑是一个明智的方向。但如何做到旺丁又旺财,或许才是港府最大的挑战,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