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精的蹦迪夜店、演唱会式的Livehouse餐吧、文青风格的社区酒馆……中国夜生活行业百花齐放,近年来也将触角伸向东南亚。从大众潮流到小资格调,中资夜店盼在本区域抢占一席之地。《联合早报》记者走访本地和吉隆坡数家夜生活场所,了解它们如何打造具文化特色和精神养分的新体验,同时应付本土化适应等挑战。

凌晨3时,吉隆坡的Boomshake夜店迎来整晚最沸腾的时刻:随着DJ播放中国时下火爆的抖音神曲《跳楼机》,全场瞬间引燃,酒精、歌声和无数舞动的身影在狭小的空间内交织碰撞。

不到500平方米的空间,主厅大概是小型公寓单位的面积——这是中国夜店品牌Boomshake主打的小型夜店(micro club)概念。星期六凌晨,想从店里一端走到另一端而不撞到人几乎不可能,但似乎正是这种局促感激起潮男潮女的兴致,在中英韩歌曲轮番轰炸下,一路蹦迪到清晨5时。

位于吉隆坡的Boomshake主打小型夜店概念,场内人潮涌动。(林展霆摄)

小型夜店是中国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夜店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大型派对场,它依托运营成本较低的小型空间,并精准锁定更细分的客群。

与中国许多行业的发展轨迹类似,小型夜店在中国遍地开花后,市场逐渐饱和、竞争加剧,加上经济放缓冲击民众的休闲消费能力,促使更多业者将目光投向海外,而东南亚是它们试水的重点市场之一。

Boomshake是出海的小型夜店之一。它隶属总部位于杭州的娱乐管理公司美娅美(国际)集团,在中国有超过40间分店,去年6月和12月先后在曼谷和吉隆坡开设海外分店。集团高级副总裁钱钧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估计,目前在曼谷和吉隆坡落地的中国夜店品牌分别有四个。

地理位置相近社媒高度互通

为何选择东南亚?钱钧指出,中国与东南亚地理位置相近,产品输出更便利,而且关键的是,两地的社交媒体高度互通。

负责吉隆坡业务的他解释,马来西亚的年轻华人广泛使用抖音和小红书,中国的流行文化能迅速通过这些平台传递到当地。从音乐、时尚到夜店文化,中国的娱乐模式因此更容易引起共鸣,夜生活业态也更容易被接受,有顾客形容踏入夜店时感觉“抖音照进现实”。

东南亚庞大的中国人群体也是吸引中资的关键因素。钱钧指出,东南亚有大量中国游客,他们出游时想体验夜生活,但在泰国等治安相对不稳定的国家,会出于安全考量而对当地夜店却步。相比之下,中国品牌的夜店给他们更大的熟悉度和安全感。

中国的夜生活赛道近年来百花齐放,除了小型夜店出海,也有成本较高的大型Livehouse(音乐餐吧)在东南亚出现。

位于新加坡新达城的红伶Livehouse去年底开业,主打现场表演配搭酒水和餐食。相比小型音乐餐吧或民歌餐厅,这里的体验更接近一场演唱会。

晚上9时30分演出时间一到,在现场乐队的带动下,两位歌手分别站在主舞台和观众席间的台阶对唱,天花板缓缓降下一排排旋转灯光,沙发下还藏有低音音响,随着歌曲节奏震动。

红伶Livehouse重视舞台效果,两位歌手表演时分别站在主舞台和观众席间对唱。(邬福梁摄)

如此吸引眼球的装置自然价格不菲。红伶联合创办人朱伟刚受访时透露,公司斥资70万元打造舞美和音响效果。

中国夜店更讲究 空间视觉舞美体验

朱伟刚有在中国从事文娱产业的经验,去年与新加坡商人合资,将中国城市普及的大型Livehouse概念带到新加坡。

他认为,一般的新加坡音乐餐厅可能更专注纯粹的音乐,而中国Livehouse则讲究空间、视觉和舞美体验。“新加坡市场还是有优化的空间,毕竟高规格Livehouse在这里算比较新的赛道。”

新加坡顾客卓月美如此评价Livehouse的体验:“以前我是去民歌餐厅的,现在没有民歌餐厅了就来这里。灯光效果挺好的,椅子还有震动效果,像在环球影城一样。”

坐落于新加坡武吉士、去年初开业的嗨翻Live Show,同样主打沉浸式娱乐表演,通过与中国娱乐集团合纵文化的合作,将演唱会式的体验引入新加坡。

这个过程相当耗费人力和资金。嗨翻负责人、嘉德娱乐创办人鲁漭受访时说,表演场地须从头搭建,并召集艺术总监、音乐总监、舞蹈编导、乐手、歌手等各方协作。“这个想法我有了几年,直到找到合适场地才开始筹建,把这种模式呈献给新加坡市场。”

中国业者砸重金抢占一席之地,但新加坡、曼谷、吉隆坡等地的夜生活产业已相对成熟,各自存在壁垒和挑战,抢滩伴随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吉隆坡和曼谷,虽然夜店运营成本较低,但当地人的消费水平也低,监管环境也存有灰色地带;新加坡的夜生活市场则面临高昂运营成本和较严格的娱乐监管,市场规模远不及中国。

一名业者透露,目前有非常多中国夜生活品牌想出海,但真正落地的不算多,许多业者“卡在中间”,主要受限于当地的法律和执照等问题。 但相较于中国市场的内卷式竞争,一些业者仍在东南亚看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位于新加坡新达城的跳舞俱乐部Flex是从广东出海的另一小型夜店。在执行店长吕飞看来,新加坡的夜生活其实很丰富,市场细分得很明确,这对中国出海的夜店是好事。“作为跳舞俱乐部,我们希望客人有更清晰的选择;如果客人没有明显喜好,我们面临的竞争反而更大。”

Boomshake的钱钧则对中国夜店的顶尖硬件设备有信心。他指出,店内的声光技术系统从中国引入,和当地业者采用的系统不同;中国业者也能凭借供应链优势,以更低成本设计这些系统。

在一些当地业者看来,中国品牌的入驻虽然带来竞争,却也能为夜生活注入活力。

新加坡夜生活娱乐总商会顾问符永隆受访时说,自冠病疫情以来,主打华语音乐的新加坡夜生活业者受到打击,整体实力被削弱,此时中国品牌的入驻有望重新激活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竞争未必是坏事。

他认为,新加坡是一座国际化都市,夜生活形象也不宜过于“中国化”,但多元化的娱乐类型还是必须的,是维持新加坡吸引力的要素之一。

业者: 酒吧狮城“开荒” 不重喝酒重文化

走入新加坡河旁一家装潢简约的酒吧,映入眼帘的是印上“有人跳海”四个大字的醒目招牌。这让许多初次到访的顾客摸不着头脑,也瞬间感觉到这应该不是一间寻常的酒吧。

酒吧名字就叫“跳海”,是中国颇有名气的连锁品牌,今年3月在新加坡开设了海外首站。之所以取名跳海,是因为创始人在中国签约物业的第一天,和朋友喝多了,一时兴起跳进了北京的后海。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夜生活赛道,单纯贩卖酒水已难以占据优势,业者还须提供酒水以外的多元体验,才有望突围。

跳海主打“社区酒馆”风格,注重展示中国青年文化并鼓励文化交流。(郑一鸣摄)

跳海新加坡主理人杜雷受访时直言:“在跳海,喝酒是最不重要的事。”

他解释,跳海实际上把自己定位为青年文化社群,希望连接四面八方的年轻人,让更多中国以外的朋友看到当下中国年轻人在做什么、想什么。

跳海新加坡主理人杜雷说,跳海的定位是青年文化社群,喝酒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事。(郑一鸣摄)

吧台以外的空间更像混合展览区,入口处展示深圳女工的诗歌创作,另一处则张贴早前向公众征集的、他们心目中2024年最珍贵的照片。顾客也可在跳海自发组织活动,像是台湾创作歌手安溥今年初在新加坡举办演唱会后,一群粉丝在跳海举办续摊聚会,计划中的活动还包括酒后辩论赛等。

盼成为文化交流“社区酒馆”

跳海指望成为展示中国青年文化并鼓励文化交流的“社区酒馆”,但这是否能在本地市场找到共鸣,是跳海新加坡团队仍在摸索的任务,尤其是如何吸引不懂中文或中文不好的顾客,让他们看到酒水以外的故事。

同等关键的是,注重人文深度的酒吧是否能在市场生存?另一跳海新加坡主理人崔希坦言,跳海要在新加坡实现盈利肯定比在中国辛苦,尤其新加坡的成本高、政策复杂,又是出海首站,“所有事情都在开荒”。

但她认为,若在新加坡成功了,未来若拓展到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在新加坡夜店业者符永隆看来,出海东南亚的中国夜生活品牌多元,和巨资打造的豪华夜店相比,跳海处于光谱的另一端,走的是成本效益路线。

他解释,酒吧的装置相对简单,本质上只需要吧台,活动内容则与其他伙伴合作或鼓励顾客参与,在营造社群感的同时也维持较低的运营成本,这让商业模式更具可持续性,在新加坡夜生活市场算是鲜见的模式。

从基本盘到国际舞台 打好“中国牌”念好“本土经”

中国夜生活场所出海东南亚,部分原因是本区域有庞大的中国人群体,一些场所的客群自然以中国人居多。但业者都深谙,中国人或许是基本盘,但还得打通当地市场才能走得长远。

以跳海新加坡为例,它至今举办的脱口秀、演唱会续摊聚会等活动,参与的主要还是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人。

来自中国的顾客张晓明如此解释跳海对中国社群的吸引力:“这里的新移民和留学生比较多,彼此之间容易social(社交).....大家主要说华语,交流起来氛围比较随意、轻松。”

出海业者最大挑战 是精准拿捏本土化

跳海新加坡主理人杜雷认为,许多中国客人对跳海的品牌有天然的亲近感,可算是基本盘;但接下来还是希望触及对中文和中华文化有认知的新加坡华人,之后再拓展到更广泛的国际受众,“首先做好基本盘,再让他们带本地朋友过来。”

在吉隆坡另一中国品牌小型夜店“404酒吧”,中国人与马来西亚人客群则各占一半,夜店有职员专门负责中国企划,通过小红书等社媒招揽中国客人。

中国企划负责人李劲磊指出,中国客群主要由留学生和游客组成。“这里的DJ曲目更符合中国留学生的喜好,而中国游客则会好奇,中国品牌在海外开的店体验感如何。”

在满足中国客群和开拓本土市场之间,如何进行适度的本土化,是中国出海业者须掌握的平衡术。

新加坡红伶Livehouse联合创办人朱伟刚说:“如何去敬畏本地市场和整合本地资源,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但也是我们必须做的事。”

他举例,在歌单编排上,会有意识地提高老歌以及闽南语和粤语歌的比率,以更贴近本地观众的喜好。

小型夜店Boomshake负责人钱钧则认为,本土化必须精准拿捏,例如Boomshake目前的中国和马来西亚DJ各占一半。“如果全是中国的,客人可能感觉文化入侵而被吓跑;反之,如果完全本土化,作为中国出海品牌,也难免给人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小型夜店Boomshake没有特设的舞池,大家围在各自的桌台喝酒和蹦迪。(林展霆摄)

归根究底,中国的夜生活生态经多年发展,已从刻板印象中的酒廊和KTV,逐渐演化为当下更多元化的的文娱体验,一些东南亚消费者寻求的正是带有文化特色和精神养分的娱乐形式。

在新加坡夜店业者符永隆看来,中国业者在娱乐产业有相对广阔的空间去施展创意,而在夜生活领域,“中国特色”过去或许是负面标签,如今却可能渐成一种优势。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