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试点范围 推动服务业开放提速

在中美贸易战升级引发全球不安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宣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新增九个试点城市与155项试点任务,并突出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受访学者认为,中国此举履行了继续推动全球化的承诺,有利于树立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同的形象,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并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其服务业。

中国政府星期一(4月21日)公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是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实际行动。”

据凌激介绍,《工作方案》提出推动试点工作“提速加力”,是指不再区分试点地区和任务批次,将试点任务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全面铺开。2015年以来,中国国务院分三次批准北京等11地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这次试点地新增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合肥、福州、西安、苏州九个城市,覆盖中国东、中、西、东北地区。

《工作方案》也提出155项试点任务,进一步扩大开放电信、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包括取消应用商店、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鼓励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健全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支持发展“来数加工”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和港澳台医生在中国大陆开设诊所;支持跨国公司以人民币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允许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

凌激称,《工作方案》突出了对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数码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内容,显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

DEPA是全球首份关于数码经济合作的国际协定,旨在建立数码贸易的通用规则,促进各方在各种新课题的合作。目前DEPA已成立工作组来评估中国的申请。

牛津经济研究院东北亚首席经济师王蕊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去年已将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此次单方面扩大服务业贸易试点,尤其是数码产业,既符合国际社会的整体期待,也有利于中国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并配合国内提升服务业消费的导向。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受访时分析,服务业贸易便利化本身就是高标准国际经贸的内容。中国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要求,表明中国切实履行对扩大单边开放、继续推动全球化的承诺。

另一方面,中国去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人民币8262亿元,同比减少27.1%。同期,11个试点地的服务业去年吸收外资为2932亿元,约占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一半。

同时,随着中美货物贸易因关税层层加码陷入停滞,美国又是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北京也考虑把服务贸易作为反制华盛顿的筹码。

陈波认为,在中美博弈升级的背景下,服务业相较制造业更能吸引外资,也有助于平衡中国在货物贸易上的顺差。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