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社会的热门话题,除了超级富豪李嘉诚计划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业务,另一则新闻是地产大亨李兆基三月中旬与世长辞,享寿97岁。两起事件一先一后发生,彷彿为香港传统的商业时代划上了句号。
李兆基在全球华人圈的知名度或许不如李嘉诚,不过同样是大名鼎鼎的商人。由他创办的恒基兆业集团,长年位居香港四大地产商之列,业务覆盖香港及中国大陆。1996年,李兆基在商业巅峰期更以127亿美元的财富,一度取代李嘉诚,成为《福布斯》富豪榜的亚洲首富及全球华人首富。
说起李兆基的营商历程,堪称传奇。他1928年在广东家乡顺德出生,家中排行第四,故有“四叔”称号。其父李介甫上世纪20年代中在顺德经营黄金、外币买卖。李兆基年仅15岁已接手店铺生意。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只身到香港发展,寄住在姑婆家中,开始在中环文咸东街一带的金舖挂单做买卖。1958年是李兆基人生的转捩点,他与好友郭得胜、冯景禧等八人合组永业企业,展开地产业生涯。1963年,李兆基再与郭、冯二人共同创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专注发展香港地产。
1972年,新鸿基企业上市,“三剑侠”分道扬镳,各自成立公司发展。翌年,李兆基创立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全力发展地产,不断吸纳地皮,更顺利渡过当时股市下泻的经济危机。恒地1981年于香港上市,并是首批采“分层卖楼,分期付款”办法的发展商。
时至今日,恒地已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之一,业务遍及陆港两地。李兆基一手创立的生意业务广泛,在香港拥有多家上市公司,横跨地产、酒店、零售、能源和交通等,市价合计逾2500亿港元。
斯人已逝,李兆基的传奇一生可说与香港上世纪黄金时代同步上演。他之所以能成为香港超级富富,离不开其早期准确地判断市场趋势,抓住机遇进行投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兆基成功的背后,也有着独特的时代因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通胀飙升,金钱不断贬值,物业成为最佳的抗通胀投资,李兆基觑准香港土地稀缺,地产前景兴旺,于是全力进军房地产行业;同时注重开发小面积住宅,以满足更多港人的住房需求,结果大受欢迎,公司规模也迅速扩大。
在香港,大家都知道有所谓的四大家族,包括:李嘉诚家族、李兆基家族、郭得胜家族和郑裕彤家族。他们主要涉足房地产、基础设施、零售等多个领域,对香港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三大家族和李兆基家族一样,之所以成功崛起,除了本身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某程度上也与香港经济在上世纪数十年飞腾的大气候紧密相连。
早年香港有一本叫作《香港地产业百年》的书籍,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1967年的低潮中,一批新兴的地产商如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王德辉等,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看好香港整体经济和地产业的长远前景,他们在地产危机中及时把握时机,大量吸纳贱卖抛售的地产物业,在一次财富发生重大转移的危机中,一举奠定了他们日后在香港地产业大展鸿图的基础。”
这一段话,简单但概括出了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香港四大家族的创始人,大多出身平凡,例如李嘉诚从茶楼跑堂做起,郑裕彤是金铺学徒出身,但他们皆在各自的领域中辛勤耕耘,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后人往往以此勉励香港年轻人,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肯努力奋斗,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香港社会流动性愈呈下降趋势。由于产业日益单?化,香港年轻人向上流动性的空间越来越收窄。四大家族创始人当年的成功之道,在今时今日看来,恐怕已经无法为众多港青所认同。
讽刺的是,四大家族长期掌控香港核心地产与基础设施,更被外界视为造成香港财富不均、推高房价的主要根源之一。如果说,上世纪四大家族创始人在创业过程中展现出创新开拓精神,如今在地产霸权的阴霾下,香港年轻人面对竞争激烈的营商环境,不要说创业,就是要找到一份有前景的的工作也殊不容易。
四大家族代表着香港上世纪数十年的叱吒风云,郭得胜和郑裕彤早年已离世,如今李兆基走了,李嘉诚则身陷舆论风波。他们的一一“退场”,象征着香港一个时代即将过去。香港社会或许也应深入反思,怎样积极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