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和经济效益多重考量下 中国显著加快核电布局

杭州湾畔,一座巨大的白色圆柱体矗立海边,这是中国1985年开工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所在地。

《联合早报》记者3月下旬随数十名中外记者,在官方组织下到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探访秦山核电基地。这也是该基地首次向外国记者敞开大门。

从40年前的单个反应堆,发展成拥有九个反应堆的超大集群,秦山已成为中国目前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

从方家山观景平台俯瞰秦山核电基地,前方两个灰色圆柱体为方家山两台百万千万级压水堆。(黎康摄)

秦山的变化是中国过去40年核电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秦山起步,中国目前正在运行的59个核电机组遍布东部沿海各个省份,北至辽宁红沿河,南至海南昌江。

与此同时,中国在建的核电机组数量也以29个稳居全球第一。彭博新能源财经曾预计,中国有望在2030年超越法国和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核能发电国。

近年来,中国官方显著加快核电布局。中共二十大报告2022年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后,过去三年,官方每年核准建设的机组数量均超过10台。

去年,中国官方再发文件部署绿色转型,明确提出加快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这也是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中国首次在官方文件中用“加快”一词,来阐述核电项目的建设步伐。

学者: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先

中国加快核电建设,背后有能源结构转型、经济效益、技术优势等多重考量。

从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看,化石能源的占比仍居高不下。根据《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2023年火电占中国总发电量的66.3%,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近三成,核电占比仅为4.6%。

由于水力、风力发电易受天气影响,提升空间有限,因此为了实现“3060”目标,即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必须在核电上发力。

核电项目也能为地方经济增长助力。秦山核电总经理尚宪和接受记者团采访时说,核电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完美结合体”,一个核电机组将近200亿元的投资,能极大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秦山核电总经理尚宪和在方家山观景平台接受外国记者团采访。(黎康摄)

官方数据显示,秦山核电基地所在的海盐县常住人口不到50万人,但去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接近19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近两倍。海盐县多年入选“全国百强县”,去年GDP达725亿元,其中核电工业贡献超过100亿元。

中国核电经过40年发展,也具备一些竞争优势,尤其是第四代核电技术已投入商业运行。

相比第三代核电技术,第四代不会造成放射性污染,也不会出现浓缩核废料,可防止核扩散。此外,第三代多为千兆瓦级大型反应堆,而第四代可开发300兆瓦的微型反应堆,实际工业运用更灵活。

目前,秦山核电站以第三代堆型为主,中国采用第四代技术的有山东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以及去年获批的江苏徐圩核电项目。

新浦化学(SP Chemicals)顾问、上海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程一恒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中国可能是目前全世界运营第三代核反应堆最有经验的国家,而且中间没有断层;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曾因核泄漏事故,核电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至于第四代技术,他说,山东石岛湾核电站两年前已投入商业运行,而美国、日本、法国仍在做第四代核能发电研究,距离商业化还需五至10年。

不过,程一恒也指出,中国发展第四代核电仍有不少障碍要移除。在外部,中国第四代项目需要取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证,打消国际上的疑虑;在国内,中国目前的主推机组仍是第三代,若第四代发展要跟上,也须统一意见,尽快开展四代机相关普及工作。

中国核电加速“走出去”

在核电技术取得进步的同时,中国过去10多年也在加快核电出海步伐。早在2013年,中国国家能源局就曾发布文件,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截至2020年,使用中国核电设备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5个,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受访时指出,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中国核电走出去,技术和成本并不是问题,更大的挑战在地缘政治方面。

他说:“走出去更大的问题还是地缘政治的考量、与当地政府资金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核电的信任度。这些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培养。”

本次外国记者团的行程中,增加了特别的一站——秦核农场。这个农场位于海盐县北团村,距离秦山核电基地不到五公里,是核电基地与当地村民共建的蔬菜农场。

大巴抵达农场时,五位农民正在蔬菜园劳作,几只白鹭飞过田间。北团村村支书张振华在温室大棚里随手摘下一颗草莓放入口中,说道:“我们这里都是天然无污染种植的,大家可以放心品尝。”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北团村村支书张振华带领记者团参观秦核农场。(黎康摄)
秦核农场内,村民正在田间劳作。(黎康摄)

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事故,让核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对于生活在核电站周围的居民来说,是否面临核辐射,土壤和水源是否安全,更与他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安排参访秦核农场,展示当地居民与核电站“核”谐共存,官方也在参观和导览中多次提到中国近年来在核安全方面做出的努力。

例如,福岛核电事故后,秦山核电基地根据国家核安全官方的15条改进措施,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作出改进,包括加高海岸线堤坝,在山顶增设柴油机,保障反应堆供电等。

福岛核电事故后,秦山核电基地在海岸边加高了海堤。(黎康摄)

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罗路红说:“核能本身是一个开放的领域。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叫‘经验反馈’,如果有谁在哪个地方摔了一跤,把经验反馈给我们,我们经过那里的时候,就会把这个漏洞给堵上。”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