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分析,受红海危机等牵制,美国在南中国海的常态化军事存在已趋于极限。

中国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星期二(3月25日)发布《2024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指出,自2009年以来,美军在南中国海针对中国军事活动的频次和烈强度显著提升。在俄乌冲突和以哈冲突的背景下,美军海空兵力受到红海危机等战争的掣肘,虽力有未逮,但仍在南中国海及周边地区维持高强度军事存在。

报告统计,2024年,美军大型侦察机在南中国海空域抵近侦察约1000架次,海洋监视及测量船累计活动706个舰日,较2023年显著增加,全年有343天至少有一艘侦察船在南中国海开展作业,几乎没有“空窗期”。

但报告指出,尽管美军轰炸机和海洋监视测量船在南中国海的活动频次明显增加,联合菲律宾等盟友的演习及联合行动持续扩大,但美国航母等平台数在南中国海的数量和活动强度却明显降低。

报告统计,去年美军航母打击群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活动频次增长为八次,但其中有五次活动时长仅在三至五天,且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快进快出”,而非长期部署。

报告还指出,去年美军在西太地区部署的“拳师”号和“美国”号两个两栖戒备群,都未进入南中国海活动,呈现真空状态,且宣示性行动频次明显下降,表明美军两栖戒备群已难以在该海域维持常态化存在。

报告认为,由于美国海军主要平台数进入增量瓶颈,加上红海危机和以哈冲突等局势升级,美军能在南中国海部署的常态化军事存在及活动已趋于极限,仅能提升现有军事力量的存在感。

报告分析,客观上看,美军在南中国海活动受限的趋势无法改变,即便红海危机平息,美军能在印太区域部署的海空兵力仍将十分有限,加大无人平台或自主武器的部署可能是未来美军在南中国海及周边地区缓解“数量焦虑”的主要方式。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