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立医院长期人手不足,市民前往急症室求诊,等候四、五小时才能见到医生,已见惯不怪。患有长期轻微疾病的人,想在公立医院排期做手术,也要等大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安排专科门诊。

特区政府为了解决看医生难的老问题,据悉本月将推出新措施,包括增加急症室非紧急病人收费,希望降低轻微病人到急症室求助的念头,借此缩短轮候时间。另一个做法,是准备成立全港第三所医学院,培养未来的医生新血。

港府在去年《施政报告》提出该项大计后,很快就成立工作组,向有意筹建新医学院的各所大学广发邀请书。上周一是申请截止日,浸会大学、理工大学和科技大学均证实有提交申请书,形成三雄角逐之势。

香港虽然地小,却凭借独有优势发展出八所政府资助的高等学府,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与排名甚高。其中,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除了提供文理工、社会科学、工商管理等学系,还设有医学院,是两所综合型大学。

不难想象,其他大学若申请到兴建新医学院,将由以往侧重文理工的某个领域,摇身变为一所全面的综合性大学,排名有望急遽上升。所以浸大、理大和科大这次都不惜功本,花了很多时间策备计划书。

以目前香港排名第二的科技大学为例,一早就摆出钻石阵容,由香港医院管理局前主席梁智鸿领军校董会顾问小组,小组其他成员更有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何大一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考恩伯格(Roger Kornberg)。

科大上周一公布150页的建议书,进一步详细列出课程设计、收生安排、融资模式等建议方案,并声称至今已与超过20所海内外医疗机构有合作,涵盖大湾区以及英美国家。该校雄心勃勃说,有信心凭藉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的独特优势,建立一所有实力与科技创新的医学院。

其他两所大学也不相伯仲。理工大学早前伙拍海内外21位专家,组成筹建医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包括中国“抗疫战士”锺南山、香港食卫局前局长周一嶽、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等,阵容同样鼎盛。

理大早在40多年前已经开办护理学、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课程,为香港各医疗专业培训了大量毕业生,在医疗科技教研方面拥有明显的经验和优势。针对港府近年面临严峻的财政问题,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日前更豪言,“新医学院搬进牛潭尾大学城前,可以负担全额费用。”

至于浸会大学,也有其独特长处,就是很多年前已提供中医学院专业课程,而且管理中医诊所经验丰富。浸大特别强调,该校新医学院的策略定位,为结合传统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致力在医学领域中西合璧,促进大众对健康和治疗的全面了解。

浸大今年初公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霍顿(Michael Houghton)、港大名誉临床教授陈汉威,以及先灵葆雅研究院(现为默克药业)前首席医疗总监兼高级副总裁斯皮格尔(Robert J Spiegel)等海内外医学领域专家,一起为成立该校医学研究院提供意见。

香港医疗系统压力沉重,每千名人口只有2.16名医生,比例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长远而言,第三所医学院落成后,将有助应对医务人手紧绌和人口老化的问题。三所构思中的医学院各有特色,如科大注重AI、理大在视光及物理治疗有优势、浸大中医实力强劲,各显神通,争夺白热化,某程度上也是一种快乐的烦恼。

据港媒披露,有关情况受到中国中央政府关注,认为三所大学皆倾全力相争,最后若“胜者全取”,或会对其余两所落败的大学发展不利,影响学校管理层的权威。最后若有超过一所大学承办新医学院,北京乐见其成。消息人士透露,考虑到医学院的财政可持续性和角色定位,官方不排除第三所医学院采取联校合办模式,让各方皆大欢喜。

实际上,香港第三所医学院不论花落谁家,对香港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港府正全力发展新界北部都会区,当中的教育城已预留土地建设新医学院。新医学院若能充份利用,以目前香港的世界前沿医学研究水平而言,将给本地医疗界带来新局面,培训更多人才,以至日后可以服务大湾区,巩固香港作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地位。

更甚的是,香港三所大学这次积极争办医学院,顾问团队成员不乏业界的顶尖同侪,以及和中国大陆一流医院签署大批合作协议,显示香港近年虽然遭到政治氛围影响,不过在国际医学界依然有相当高的地位。在当前港人对前景信心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則提振人心的好消息。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